把湖北名牌经济做强
关于“活力28”回娘家的报道
|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0-3-20
从我国20多年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来看,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是品牌营运的高手,称得上是我们的老师。德国美洁时公司与“活力28”合资,就是冲着当时已占中国洗衣粉市场70%以上份额的“活力28”这个知名品牌来的。这是因为美洁时公司早已看到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优胜者往往是各个领域的名牌这是个不争的事实。
联合国工业计划署曾作过一次统计,名牌仅占全球产品的3%,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%。由此可见,以名牌产品、名牌企业带动的名牌经济,对一个国家、一个省的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。一个国家要富强,一个省份要发展,必须大力发展名牌经济,这是因为名牌经济始终是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。
正是基于对名牌经济巨大作用的认识,1996年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名牌战略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1997年至2002年,全省在有效期内的省级精品名牌产品共有233个品牌,金龙泉啤酒被认定为2002年度“中国名牌产品”,实现了我省零的突破,全省现有“湖北著名商标”205件,创中国驰名商标6件。
但名牌经济总体竞争力不强,市场占有率低,缺乏实力雄厚的全国性大名牌,仍然是我省的突出问题。到2002年,全国认定的驰名商标296件,我省仅有6件;在2001年的“中国名牌产品”评价认定中,我省产品无一上榜;全国重点零售企业商品品牌销售排行中,也没有一个湖北产品品牌上榜。2001年,我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为3.5%,比上年下降0.13个百分点。
怎样把湖北的名牌经济做强做大?省政府研究室等相关部门曾对此作过调研。调研认为,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选准主导产业是个重要前提之一。“活力28”虽然有许多教训,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经验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,“活力28”产品风靡全国,其中重要一条经验就是选准了日用消费品这个产业,赢得了家庭主妇这个庞大的消费群。而从我省目前来看,有约70%的名牌分布在建材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领域,而恰恰是日用消费品中的名牌少,只占30%。而山东省的青岛市,却有5个驰名商标,且都是与日用消费品有关的。
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表明,我省为偏重型工业结构,且呈加剧之势,轻重工业之比2000年为1∶1.58,2001年达到1∶1.71。生产资料类产品在我省名牌产品中所占比重过高,不利于我省企业以资源开发为依托,走系列开发、加工增值的路子,也不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。因此,我省应把名牌战略的重点放在消费品生产领域。
“企业是创名牌的主体,没有企业创名牌的内在动力,就不可能创精品名牌。”省政府主管工业发展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,实施名牌战略,国有企业要创名牌,民营企业也要创名牌;高新技术企业要创名牌,传统企业也要创名牌。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,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、有利创建名牌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激励机制。我省过去曾创不少名牌,但许多只能存活三五年,或七八年。这里的原因很多,而许多问题出在质量上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,是名牌的生命。我们对质量的理解,不能是静态的质量观、纯自然的质量观;而应是动态的、市场要求的质量观。
谈起政府在创名牌中的作用,这位负责人说,在目前企业规模、经济实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下,在市场经济还不规范的条件下,推进名牌战略,仅靠企业本身很难担当其责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如何运作。
有专家认为,在企业品牌营运中,政府只能从中观、宏观上引导,而不能充当指挥员的角色。“活力28”与外商合资前之所以盲目扩张,跨行业兼并;与外商合资时降低条件,“饥不择食”,可能就有政府干预的因素。实施名牌战略,政府要做的事很多,但主要的应是政策倾斜,扶持名牌;打假打私,保护名牌;倡导实业,抑制投机;维护秩序,营造环境等。
“企业的背后是产品,产品背后是品牌,品牌背后是企业家;名牌问题实际上是人才问题,是企业家的素质问题。营造一个有利于本土企业家成长的环境,是打造名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。”这是本报“活力28”回娘家报道见报后一些读者来信的见解。
有读者指出,名牌有一个长期的资本积累和文化积淀过程,名牌成长的特殊性,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家队伍。而从我省来看,当有的企业家创出佳绩之日,往往就是其升迁之时,即给个一官半职作为“奖赏”。这种作法的直接后果是使得许多企业家在名牌事业上半途而废。
有读者认为,我们通过“活力28”回娘家这件事,认识到了保护民族品牌的重要性,看到了名牌对于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,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一概排外,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国外、省外的知名品牌。在以自创为主的前提下,把创牌、保牌同引牌、借牌结合起来,对于目前知名品牌不多的湖北来说,显得尤为重要。
(责任编辑:admin ) |
精彩新闻 |
频道精选 |
|